《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书总结

Thu, May 6, 2021

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认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喜欢什么,那又如何判断这就能体现出了主动性。

1. 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不是为了知道某个事的表面是什么,而是要通过表象去探索其内在的本质和原理,注意区分这个是资讯还是有内涵的文章。学习不是为了记住更多的资讯,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那些垃圾和低效的工作模式。总之,学习让我们改变自己,行动和践行,反思和改善,从而获得成长。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面试到一家好的公司,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更多的事情,不断总结方法论,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细节很容易忘掉,当用到时翻阅相应的资料的即可回忆起之前的点点滴滴。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开拓眼界,而更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未知,为了了解自己;开拓眼界的目的就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上升空间,从而才能让自己成长。

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也叫“学院式学习”,通常是以通过考试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也叫“成人学习”,主要强调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可以以我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中心,怎么解决的,它的原理是什么为圆,不断扩展的知识面。

  • 【问】用了便签法,联系了经验,也落实到应用,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这项技能,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照旧,怎么办?
  • 【答】首先,对自己宽容一点儿,成长原本就是很难的,而且养成新习惯都有波动期。你已经很不错了! 其次,反思目标定得是否合理,具体行动是否可以优化。 再次,可以找同伴监督打卡,或者参加拆书帮公众号中的“主题拆书营”等活动。 同时,A2有个小诀窍,也就是说,并非强迫自己不能做什么(比如晚上睡觉前不刷手机),而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去代替它(比如晚上睡觉前看书半小时,或冥想20分钟)。

2. 如何筛选资料

  • 应该是第一手资料,不是被别人理解过、消化过的二手资料。尤其对于知识性的东西来说,更是这样。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不应该是被添油加醋的。
  • 应该是有佐证、有数据、有引用的,或是有权威人士或大公司生产系统背书的资料。
  • 应该是被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或是小心求证过的,不是拍脑袋野路子或是道听途说出来的资料。应该是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可以引发人深思的,是所谓信息的密集很大的文章。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3. 如何总结归纳

  1. 内化知识的标准
  •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1. 点到面的演化
  • 从问题出发。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去追问反思,去咨询请教,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梳理、总结重复出现的问题,分析其本质,确定其前因后果,在讨论中明确其适用边界,在追问中规划行动目标和具体做法。

从问题出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更容易地对不同信息、能力进行赋值。换句话说,能明确对自己最重要的信息。明确书中哪些信息点最重要与明确哪些信息对我最有价值是完全不同的能力。明确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后,可以很快地在A1和A2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校正。

  • 从点到网。针对同事的经验之谈、部门总结的实战技巧、网上看到的短文贴士、翻书得到的名言警句……进行分析和整理,写出一些便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榫卯合缝的对接信息。 碎片化学习本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是大部分人的碎片无法拼接。而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将碎片搭成高楼,拼出全貌。

  • 从网到点。精心挑选特定领域的一本书,认真梳理这本书的框架体系。慢慢地,把根据书本整理出的便签填充到框架的不同位置,把其他书的知识或各种来源的信息也填充到这个框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填充进去。

4. 坚持实践

应用知识的标准

  1. 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
  • SMART: S (明确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inable(可达成的)、Rela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限的)

比如:我今年要把 Redis 吃透。这种目标就很泛化,一个好的目标如: 我要在 2021 年 8 月份内看完极客时间上的 《Redis核心技术与实战》, 并产出 4~5 篇内容。有时间限制:2021 年 8 月份内。可衡量的:看完并产出笔记和心得。 相关的:因为 Redis 在现实中有用到。所以得知道应用场景和原理。

  1. 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我要达到上述目标,则应该怎么办。每天该学习 3 篇,一个星期完成一个笔记放在 github 上。

  1. 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这里的话:主要是我们现在项目中用到了哪些数据格式,用在了什么场景中。有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1.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输出

主动学习就是有输出的学习。输出的形式包括很多: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写作、演讲、教会别人。但对搭建知识体系来说,最有效的3项输出是:

  • 对A1/A2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体验与反思。
  • 对前因后果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写作。
  • 对适用边界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教会别人。

要有输出的原因

一方面你要把你的坚持形成成果晒出来,让别人来给你点赞;另一方面,你还要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你感觉不到太多的成本付出。只有做到这两点,你才能够真正坚持。

交流

我们要多走出去,与不同的人交流,与比自己聪明的人共事,你才会知道自己的短板和缺失,才会反过来审视和分析自己,从而明白如何提升自己。